(电影《狗十三》的剧照)
王小鲁:电影学家
馀雅琴:电影策划人
三
馀雅琴:你说“年龄政治”的年轻人的表现可能有先驱性和革命性。 因为那个应该被重视。 但是这些近年来崛起的新导演们认为他们的创作没有形成远远强大的力量。 他们的作品没有真正完成我们对新电影、本潮的想象。 这些《85后》的导演大多不敢质问这个世界,也没有愤怒,可以说这些电影拍得不太壮实。 另外,作品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的经验没有结合,基本上是借用别人的经验,想象他的人,拿起从男女老少贫困地区创作的素材,比如《清水刀》,用西海固拍摄穆斯林老人和牛的故事,导演本 另外,很多电影都洋溢着《八月》《地球最后的夜晚》等中老年怀旧和悲伤的情调。 “米花的味道”想象了异域、美丽的乡土、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所谓的现代化后,带来了人心的变化和家庭的危机。 这些作品包括《小寡妇成仙记》、《中邪》,表现了乡村社会的神秘事物,但实际上逃避了现实和自己的经验。 这些导演们很年轻,有些人想加入现实因素,但隐藏着,隐藏着现实世界的问题部分,扩大了奇观化的东西。
王小鲁:我不是看完这几年的新作了。 以我个人有限的视听经验,我也强烈地感受到了这些电影对现实表现的隐藏。 一部电影看起来表现了现实的批判,但这个批判的方向最终转移,失去了本来的焦点,反而有扭曲现实的效果。 我不是说电影要和现实建立单一的关系,但这里的讨论有具体的范围。 我有时觉得这些新电影其实继续向我们提供虚假的审美状况。 但是,我们也必须自己扪心自问。 作为电影评论家和电影开口空之间的研究者,我们本来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介入,用语言整理,平衡,但实际上,我们的语言也在逃避和隐藏。 在这种情况下,我只能尽量不扭曲自己。 我的话其实也是有限的文章和有限的表现,我必须自觉。
有更糟的情况。 其实面向电影文化的学术——我想现在的其他人文行业也可能是这样,越来越多的是“用绝缘体写”。 我们写作时很少接触真正的问题,也不做本质的回答。 当然我们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制造真相,但因为被难以解读的学术用语包围着,所以这句话被包得很严重,所以流动性和传达性几乎不存在。 这些词汇基本上成为学者之间的学术密码,可能看起来彼此无法理解,但他们用这样的“高端”但模糊不清的语言完成了学术循环。 这个绝缘体的话几乎不携带自由电子,所以不导电,没有传导性,没有实践的品格,特别是无聊无耻的话术游戏。 这种情况其实和新的“独立”导演们一样,我们没有资格要求更严格。 我们只能尽量说明一点事实。
馀雅琴:我也有同样的感觉。 我经常读复印件。 我认为这些副本可能只对处于知识阶层的人有意义。 这可能只是建立了智力快感和身份认证,用这种方法说话,表明自己在这个学术共同体。 但是,在阅读全篇后,我们得到的启发有限。
王小鲁:以前法国的布迪厄好像用“文化资本”一词有类似的看法,但在我们这里情况可能有点不同。 其实我特别想强调的是,在这个“本潮”导演们面临的局面中,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它。 现在的电影产业看起来得到了空前的迅速发展,这为这些所谓的低价独立导演提供了什么样的环境呢? 这让他们迅速接触资本,用资本完成自己的作品。 熟悉与资本的关系,对青年电影人来说当然非常重要,但另一方面,我也必须证明。 那是因为资本方面对他们有很强的市场要求,他们比过去的独立电影增加了双重枷锁。 一个是资本欲望,一个是公开的限定。 由于过去的独立电影包括第六代早期作品和几年前民间上映框架下的独立电影,他们不打算获得这样的公开渠道,所以实际上不需要面对市场和权力的双重训练,可以更放松,更诚实地表现 我们知道今天所谓的独立电影可以得到支持和上映,实际上给独立性和艺术表现带来了很大的损失。
我并不完全否定这个新的合作环境,但我们必须看它面临的新规则的结构。 因为这些导演们以年龄和独立性受到我们的关注。 现在他们对电影的表现又很拘束。 另外,这些电影在电影修辞上的开拓也非常有限,新电影的人才来源不同,很多人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影迷成为了导演。 由于旧工业体制的样式和学术传承消失了,他们可能有一定的超越性,但有越来越多的限制。 用毕新语言探索了一点,很快就引起了关注。 那其实只不过是发现了一点新的电影语言。 它最终迅速发展成空洞的形式主义行动,不能与文案、人文精神相一致。 所以他们的登场其实并没有吓到大家。 我反而有点失望。 这几年,我们的电影整体上很少在国际a类电影节上获得大奖,可能与这样的电影环境有关。
馀雅琴: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可以看到胡波导演的《大象坐在座位上》的难度可能很宝贵,但我特别不喜欢这部作品。 但是比粉饰现实,取悦观众的作品珍贵得多。 里面的过度阴郁在看的时候不舒服,但是作为一代人,我能理解他。 这部电影继承了中国独立电影的宝贵品质,表现出了主流社会隐藏的现实和异议。
王小鲁:《大象坐在座位上》是去年的电影。 因为这部电影表现出无节制的愤怒和对世界的厌倦,备受议论。 我认为有几个理由被这么多电影节认可。 除了导演自杀以外,我想他可能是借这部电影表达自己对世界的态度,用胡波的玻璃杯发泄自己的愤怒。 这部电影分为几条线索展开,但所有线索展开的灰色现实生活倾向几乎相同,因此存在同质化要素罗列的问题,有人说这部电影的叙事诗有“顺变”。 对导演愤怒的坦率表现和敷衍可以说是“黑暗故事”,但这在独立电影界是不为人知的。 这种黑暗故事表现的方向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在渲染外部世界的黑暗时充满热情。 这可能是以前流传的电影美学系统中有缺陷的故事,关系到我们现在生存的质感,这个故事有非常独特的合法性。
馀雅琴:“大象坐在座位上”表现了几组人的困境,这种尝试与现在对话的态度非常肯定。 它可能比较激进和同质化,表现重复的主题,但在电影中疼痛的表现是真实的。 在这部电影中,你可以看到作者揭示的对世界的憎恨。 这种仇恨在胡波的原典小说中明显感觉到,让我发抖。 当然,这种表现可能过于激烈,缺乏深刻的思考,但这是青年导演特别宝贵的品质,他不会掩饰对这个世界的仇恨,也不会试图与他不承认的世界和解。 这是明显的绝望感和无力感。 胡波对现实世界有思考,关注自己的困境。 你可以说他的愤怒是没有节制的,但他的愤怒很裸体,最触动我们的痛苦。
四
王小鲁:刚才强调的是,其实年轻的电影人应该不放弃对这个世界的批判,也不应该放弃对真正心灵的忠诚。 这是一个看起来没有创造性的老话题。 在这个维度上,去年有几部80多岁的导演饶舌杂志《无名之辈》的作品,我最想说的是曹保平导演的《狗十三》,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很震惊。 他的影像没有特别之处,但我认为其中以少女的观点讲述的家庭社会故事是这几年社会上最尖锐、最有力量的电影。 这部电影的上映,对现在的电影局面没有那么悲观。 使用“年龄政治”的概念来解其叙事诗也非常有意义。
馀雅琴:这部电影是年上映的,其实我是年在电影节上看的。 我想我正确地拍摄了我这个年龄段的女孩长大的情况,李玩的经验在同龄人那里可能特别有同感。 另外,我认为对我认识的大人世界的描写也很深刻。 我觉得里面的父亲和父亲的朋友是我的长辈们。 我第一次看的时候,把它当做家庭剧和青春电影来看,现在我不仅如此,导演也很野心。 他试图揭示我们社会无处不在的父权。
王小鲁:我为这部电影写了影评。 我觉得这是近几年罕见的接地气体电影。 然后,揭示了以前中国电影不明确或不太明确的精神水平。 李玩是在现代城市大家庭结构中长大的少女,她的继母为了取悦她而买了狗,戏剧性地以这只狗为中心展开了。 我讨厌李玩了,但后来喜欢上了这只狗,意思是狗比自己还多,然后狗对爷爷不小心,李玩很着急。 但是为了维持爷爷的尊严,大家想了各种诡计,在习性上依靠同轴和欺诈,拒绝诚实面对。 其实电影的细节很丰富,可以看到这样的家庭结构中用亲情包装的权力结构。 电影还把这个告示和批评从家庭持续到了社会。 因为他们是同样结构的关系。
馀雅琴:电影里出现了好几次吃饭。 其中的一段非常精彩。 大家喝酒三巡后,领导开始读诗。 李玩的父亲附和着,让李玩受到了从以前传下来的文化的熏陶。 这部电影是在西安拍的,编剧焦华静也是在西安长大的。 这个场景是特别的“西安”。
王小鲁:也可以说是特别的“中国”。
馀雅琴:领导问李读什么书,李玩《时间简史》时,领导马上说:“这都是孩子读的书,关于时间孔子一句话说清楚,孩子在河上说,去世的人就像斯夫。” 李游母很快说,我们的儿子从古典文化中抓住,已经在读《三字经》。 这些人看起来很温柔,其实里面特别虚伪浑浊。
王小鲁:在这样的环境下,个性的李玩最终被规则骂了。 最悲伤的场景是餐桌,父亲的朋友给李夹狗肉玩,不吃狗肉的李玩很明白,把狗肉放进嘴里了。 电影故意强调有意义的细节。 例如,李玩祖父门上的对句字,大字上复盖了很多小字,看起来很文化。 所以,这部电影在表面家庭结构和社会结构暴露后还有一个必须明确的深层结构。 李玩面临的重男轻女家庭,多而杂,但大家对李玩没有恶意,她们还是爱李玩,但这种爱在中国独特的历史中,特别是滑稽和粗暴,这部电影不是揭示人性之恶,而是批判文化之恶, 这是从少女李先生过着日常生活的观点出发的。 这个告示举重很轻,很尖锐。 真的这几年很少见。 《狗十三》的编剧是原创的,编剧焦华静的日常生活记忆力、注意力、凝固训练能力非常好,没有个人经验打基础也不容易。 所以我认为这部电影是焦华静的作品。 曹保平导演出生于《60后》,焦华静也参与了他以前的作品,如《烈日灼心》,那显然是曹保平的作品。 我认为他以前的作品是雄性激素胡乱分泌的,充满了粗糙的男性气质。 所以,在这部电影中曹保平有点“退位”的意思,这位女编剧作为电影作者感觉更强。
馀雅琴:焦华静最有名的作品是《北京遇见西雅图》,《狗十三》应该很有自传性。 我认为她不仅要描写个人经验,还能摆脱其中,让我看到那个混沌是很重要的。 她也没有完全沉溺于青春的愤怒,电影最后的父女和解,这是一场温情的悲剧,这也是焦华静和胡波的区别。 李玩的父亲不是坏人,所以电影描绘了父爱,但在深深的父爱中,年轻人被吞噬了。 我周围很多同龄人看到,经常被父女之情所感动,一代人可能都是这样成长的,所以有爱就能得到安慰,但这种爱可能有毒。
王小鲁:她写了父爱,但有意强调以爱的名义带来的伤害是沉痛不可挽回的。 电影在最后一幕还很清楚。 她接受了,但没有释然。 我觉得这是这部电影表现的态度。 从影像语言来说,《狗十三》没有太多形式的探索,故事和编剧强调,这部电影的魅力之处说的是语言无法表达的东西,你用混沌来表达它,我认为我可以用“粘稠”这个词来表达。 我知道一点中老年人其实对这部电影有意见。 这部电影少女的观点太多了,用老年人的观点来说,也许观点完全不同。 但是,看到他们没有一个身体在WeChat的力矩上发表意见,只是个人和我说话,激烈批评这部电影的,反而是和编剧同龄的女性。 所以我认为这也是年龄政治。 就是评价行业的年龄政治。 但是这部电影的第一个年龄政治是少女故事,有个年轻人讲自己的故事。 据说这个剧本是焦华静先生在电影学院文学科的毕业作业,当时也只有22岁左右。 她是故事的叙事者,她用自己的观点表现的影像故事,比较有效地丰富了我们的社会记忆和社会理解。 她用少女的视角描绘世界时,大人眼中理所当然的一切,突然非常吃惊,强调了这个世界的反人类的颜色。 年轻人的敏感和表现力成为塑造现在电影文化的重要力量。 这是另一个年龄的政治。
馀雅琴:我们让焦华静成为这部电影的作者之一吧。 她和现在所谓的本潮导演和青年电影的区别是,她尊重自己的经验,她的表现扎根于自己的经验。 当然这里说的本潮,还是在低价艺术电影的范畴中,不应该要求各导演需要自传性的创作,但《狗30》有自己的真实感情,像《地球最后的夜晚》一样,只有一个框架和模型,非常空 从我的角度来说,我当然想看越来越多的年轻导演的作品,特别是同龄人的作品。 因为我不希望我们的经验被别人代言。 《狗十三》《大象坐在座位上》的作品还是让年轻导演抱有期待。 他们的作品至少还在抵抗。
王小鲁:其实很多导演都有文化反抗。 我们毕竟住在一起一个时候空。 不同年龄段的人在同一社会空之间有不同的问题意识,不同生理阶段的人在和外部世界交往时可能有不同的感觉。 我们必须有认真理解和交流这种差异的耐心。 但是,从电影的整体来看,我们希望我们的电影文化更深刻,不要有成见,而是善意地接受越来越多的年龄段的创作。 因为我们中国电影人以前总是被加速淘汰,引起人的浪费,也是普遍的不人道的局面,这意味着某种正常化的生命担心。 年轻导演正在开拓新的维度。 当然,我想他们与旧世界对抗,激发老导演们的新创造性。 我们应该期待成熟导演的新作品。 据我所知,2019年可能是《60后》的电影人集体回归的一年。 王小帅、刁亦男、娄烨、王全安,还有710个编剧的电影今年登场。 这些《60后》的电影人的回归有着深远的意义。 这说明了电影人、艺术家贯穿时间,追求持续艺术的生命。 其实我的意思很简单,不要贬值那么快,不要让艺术家那么快就到期。 这是对人自己的重要。 这种追求特别依赖于艺术家本人的自我更新、持续成长的能力,也依赖于他们对这个时代气氛的发言和叙事的应对能力。 这一切不仅丰富了中国一代电影人的可能性,也丰富了中国人的可能性。
(本文来自经济注意网)
全天候滚动播放最新的财经信息和视频,越来越多的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备受关注( sinafinance )。
标题:【财讯】年龄政治与电影新浪潮(下)
地址:http://www.baoduan3.com.cn/sy/24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