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良渚申遗成功,发现者竟然是25岁的青年...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报

今天,教科文组织第四十三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通过决议,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相关阅览→喜讯再发布! 中国良渚古城申遗成功! 你想参观吗看这里

【财讯】良渚申遗成功,发现者竟是一位25岁的青年...

青年25岁打开了文明之门

发现良渚文化的背后,有个青年不得不说。 所有的文献资料都表明,良渚遗迹的第一个人被称为施昕更,1936年在他的家乡浙江杭县良渚镇(今属馀杭市)附近,从多个地方发现了黑陶和石器,因此进行了发掘。

【财讯】良渚申遗成功,发现者竟是一位25岁的青年...

这本考古历史书上记载的人,本来不是考古科班选手出身,25岁偶然成为发现良渚遗迹的第一人,投身田地考古写了报告书,28岁离开了人世。

1912年,施昕出生于杭县良渚镇,在这里长大,上小学。 从1924年秋天到1927年夏天,我在杭州直大方伯巷杭州第一中学初中部读中学。 1930年,施昕进入西湖博物馆从事地质矿产工作。

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黑陶豆。

机缘的原始情况是,当时博物馆发掘了杭州古摇这个遗迹,1936年5月,出现了古摇发现新石器时代末期遗迹的消息,施昕更快引起了关注。

对纤细敏捷的他作出反应,发现一些器物看起来很熟悉,特别是长方形的有洞的石斧,他在杭县北乡良渚一带见过。 灵光一现,施昕更觉得“含蓄”:古摇与杭县北乡良渚,彼此有联系吗?

“行动派”施昕一说再走,就马上回到故乡良渚,一口气进行了三次调查。 他整天在田野里徘徊,不觉得难受。

幸运的是,11月3日,突然撞上了施昕的更多头——机会是准备好的人,运气真的只适合有才能的大脑。 施昕在更靠近良渚町的盘坟干涸的池底,发现了一两片“有黑色光的陶片”,带回杭州。

【财讯】良渚申遗成功,发现者竟是一位25岁的青年...

经馆内同意和支持,“超高效行动派”施昕更,马不停蹄地主持了良渚遗迹的正式野外考古发掘。 根据记录,从1936年12月到1937年3月,考古发掘共计进行了3次,获得了大量的石器、陶片、陶器等实物资料,从科学挖掘的角度确认了良渚一带有古代文化的遗留。

【财讯】良渚申遗成功,发现者竟是一位25岁的青年...

神兽面画像是良渚文化玉器最主要的纹饰主题素材,也被认为有良渚玉器的灵魂。

1937年春,施昕又写了5万多字的《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的初步报告》(以下简称《良渚》)一书,制图100馀幅,详细介绍了挖掘经过、收获,提出了非常有创造性的意见。

施昕更的《良渚》原稿印发后,抗日战争爆发,印刷中止。 于是施昕更携带稿子,与西湖博物馆一起搬到兰溪、永康、松阳,董聿茂的呼吁和再三,浙江省教育厅同意出资印刷。 1938年《良渚》一书终于问世了。

【财讯】良渚申遗成功,发现者竟是一位25岁的青年...

《良渚》在上海印刷时,施昕更忙于生活,到瑞安县工作。 之后,投笔从荣,就任县抗日自卫队秘书。 1939年5月,积劳生病,感染红热,无法治疗,施昕在瑞安医院去世,享年28岁。 被瑞安县西山葬了。

【财讯】良渚申遗成功,发现者竟是一位25岁的青年...

青年施昕更是生命最后的短短三年,单手推开了良渚文明的大门。

杭州,良渚古城北段城墙的基地,右边的墙是城墙的横断面。

之后,良渚的考古发掘、良渚文确定证的工作随着时代的不同而被按下“暂停键”,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恢复了稳定的高效节奏。

良渚古国显然不是“最早的中国”,但可以说是中国国内现在已知的最早的国家。

有名的考古学家严文明说了一句有趣的话:“良渚的考古不是一开始就挖宝藏的。” 我们后代对良渚遗迹的刨根问底,不仅破译了古老文明的密码,还为中华5000年文明的真实性找到了有根据的科学证据。

【财讯】良渚申遗成功,发现者竟是一位25岁的青年...

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 id:zqbcyol记者蒋肖斌,沈杰群)

(:毕凤至)

全天候滚动播放最新的财经信息和视频,越来越多的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备受关注( sinafinance )。

标题:【财讯】良渚申遗成功,发现者竟是一位25岁的青年...

地址:http://www.baoduan3.com.cn/sy/24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