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2日,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现“应急管理部”)下发了安监总经理[2017]33号文件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关于进一步规范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通知 这份文件抓住了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标准化问题的根源:“一些企业没有认真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有些企业的标准化工作流于形式,片面强调标准化体系文件的编写,忽视标准化体系的正常运行,重形式轻效果。在第二章“进一步规范标准化建设的运作”中,提出了四个具体的解决方案: 1.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标准化建设; 2.通过标准化工作推进双防机制建设; 3.加强标准化体系的动态循环; 4.确保所有员工参与标准化建设。 在我看来,这是一份非常明确的指导性文件,它提炼了安全生产中“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制度建设、统筹规划”的指示。 首先,标本兼治是中医的一个术语,既要消除表面症状,又要根除病因。在矿山安全生产方面,“标准”是指安全生产事故,“基数”是指企业的管理水平。国内外所有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都基本建立了符合iso系列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旨在通过这一标准体系的建立,证明企业有能力稳定地提供满足客户要求和适用法律法规的产品。因此,文件第二章分两段对非煤矿山企业的标准化工作提出要求,称为“根本原因” 其次,仅仅建立标准是不够的,需要全体员工理解标准,所以第二章第四段强调全体员工参与标准化建设; 其次,仅仅凭借对标准和从业者的了解,进行标准的实际执行是不够的。还必须“强调标准化系统的动态循环运行...特别是建立绩效评估体系并加强实施。监督评估……”,也就是, “综合治理、制度建设、统筹规划”。 那么,这份文件能否解决“有的企业标准化工作流于形式,片面强调标准化体系文件的编制,忽视标准化体系的正常运行,重形式轻效果”的问题呢?在我看来,如果第二章第三段“强调标准化体系的动态循环……特别是建立绩效评价体系,加强对实施的监督和评价……”的内容不能实施,那么这份文件的实际实施效果将和以前的许多文件一样,止于“建立标准——专家评审”。至于复查后的正常操作,很难评价和跟进。根本原因是大多数矿山企业仍然使用“纸”这种中国西汉发明的信息传递工具来记录标准化系统的运行情况。 众所周知,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最重要的部分是“评价指标”,企业需要真实、量化的安全生产统计数据来建立“评价指标”。目前大部分企业都是通过纸质文件以固定格式打印各个岗位的标准化工作内容,员工在工作时拿着纸质文件现场记录工作内容。每次绩效考核结束时,统计纸质文件的相关内容,形成统计数据,然后根据企业绩效考核指标,利用统计数据确定每个人的考核分数。这种基于“纸”的信息传输系统存在固有的问题: 1、 纸质记录的数据质量低:用纸的人只能用文字和符号记录工作内容,一些需要用图像传达的信息基本上无法完成,很难判断纸张是什么时候填写的,是否真实。 2、 纸质记录的信息传递效率低:工作人员完成纸质记录后会将记录归档,监管部门人员或领导需要查看时必须到归档现场查看。当文件内容需要验证时,也需要与填写文件的人员进行面对面的沟通,降低了传输效率。 3、 纸质记录的统计成本高:以作者所在的矿山企业为例,几乎不可能每个月对所有员工的纸质记录进行准确的统计,其及时性和管理成本几乎达到企业无法承受的地步。 由于真实性、效率和管理成本等问题,基于“纸”的信息传输系统无法为非煤矿山企业提供 “评价指标”统计,更不用说“特别是建立绩效评价体系,加强实施监督和评价,及时发现标准化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同时,根据监督评估结果,确定改进目标,制定改进计划,不断完善标准化体系,实现标准化体系的动态循环,提高标准化水平和安全绩效。” 那么,在当今大数据时代,能否建立一个高效快速的基于互联网的信息传输系统来取代原有的系统,帮助非煤矿山企业建立绩效评估体系,进而推动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真正实施和完善,答案显然是肯定的,笔者下次再介绍一个矿山企业的实践经验。

标题:[商业信息]事事明:从工具的角度谈安监总局33号文的落实(一)

地址:http://www.baoduan3.com.cn/sy/4981.html